磷脂酰絲氨酸發酵過程中的代謝流分析與關鍵節點調控
發表時間:2025-11-25磷脂酰絲氨酸(PS)的微生物發酵合成以“磷脂酰乙醇胺(PE)為前體,經磷脂酰絲氨酸合成酶(PSS)催化的堿基交換反應”為核心代謝路徑,代謝流分析需聚焦“碳源分配、前體供給、輔酶再生、產物外排”四大關鍵模塊,通過調控節點平衡代謝flux,實現磷脂酰絲氨酸高效合成。以下是詳細的代謝流解析與關鍵節點調控策略:
一、磷脂酰絲氨酸發酵核心代謝流路徑解析
1. 碳源代謝流:能量與碳骨架供給通路
核心路徑:葡萄糖/甘油等碳源經EMP途徑、TCA循環生成丙酮酸、乙酰輔酶A,一方面為細胞生長提供ATP與NADH,另一方面為磷脂合成提供脂肪酸鏈(乙酰輔酶A經脂肪酸合成酶系合成C16/C18脂肪酸)和甘油骨架(磷酸二羥丙酮還原生成3-磷酸甘油)。
代謝流分配特征:發酵前期(0~12h),80%以上碳源流向細胞生長(蛋白質、核酸合成);中期(12~48h),碳源向磷脂合成傾斜,約40%~50%流向PE/PS合成,30%維持能量代謝;后期(48h后),碳源代謝流下降,需避免流向副產物(如乙酸、乳酸)積累。
2. 前體合成代謝流:PE的定向生成通路
PE合成兩條關鍵路徑:
路徑1(從頭合成):3-磷酸甘油→磷脂酸(PA)→胞苷二磷酸甘油二酯(CDP-DAG)→磷脂酰甘油(PG)→PE,該路徑依賴CTP(胞苷三磷酸)供能,關鍵酶為CDP-DAG合成酶(CdsA)、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(PgsA);
路徑2(補救合成):外源乙醇胺經乙醇胺激酶磷酸化生成磷酸乙醇胺,與CDP-DAG反應生成PE,關鍵酶為乙醇胺激酶(EtnK),該路徑更直接,代謝能耗低,是工業發酵優先強化的流路。
代謝流瓶頸:CTP供給不足、CdsA酶活性有限,導致CDP-DAG積累不足,限制PE合成,進而影響磷脂酰絲氨酸前體供給。
3. 目標產物合成流:磷脂酰絲氨酸的定向轉化通路
核心反應:PE+L-絲氨酸 → PS+乙醇胺(PSS催化,依賴Mg²⁺作為輔酶),該反應為可逆反應,需維持L-絲氨酸過量以推動代謝流向PS傾斜。
代謝流特征:PSS酶的底物特異性決定了PE向PS的轉化效率,野生菌株中該路徑代謝流較弱(PS轉化率<30%),需通過異源表達PSS或強化酶活性提升flux。
4. 副產物代謝流:無效消耗的控制通路
主要副產物:乙酸(TCA循環溢流代謝)、乳酸(厭氧代謝支路)、磷脂酰膽堿(PC,PE甲基化產物)、游離脂肪酸(磷脂降解產物)。
代謝流浪費:副產物積累會消耗碳源與能量,導致磷脂酰絲氨酸合成的碳源轉化率下降(每積累1g乙酸,PS產量約下降0.8g),同時酸化發酵液,抑制細胞活性。
二、磷脂酰絲氨酸發酵關鍵節點調控策略
1. 碳源代謝流調控:優化供給與分配
節點1:碳源類型與濃度適配
采用“葡萄糖+甘油”復合碳源(質量比3:1),葡萄糖快速供能,甘油為磷脂合成提供優質碳骨架,可使磷脂酰絲氨酸合成的碳源轉化率提升15%~20%;
初始碳源濃度控制在20~30g/L,發酵中期通過補料維持碳源濃度5~10g/L,避免碳源過量導致乙酸積累,或碳源匱乏引發代謝流停滯。
節點2:EMP-TCA循環通量強化
過表達6-磷酸果糖激酶(PFK)與異檸檬酸脫氫酶(IDH),提升碳源向TCA循環的流入效率,增加ATP與NADH供給;
添加0.1~0.3mmol/L Mg²⁺,激活丙酮酸脫氫酶(PDH),減少丙酮酸向乳酸的分流,使乙酰輔酶A供給量提升25%。
2. 前體PE合成流調控:定向強化供給
節點1:補救合成路徑激活
異源表達大腸桿菌來源的乙醇胺激酶(EtnK),強化外源乙醇胺的利用效率,發酵中添加5~10g/L乙醇胺(分3次補加,避免抑制細胞生長),使PE產量提升30%~40%;
過表達CTP合成酶(PyrG),強化CTP供給,緩解CDP-DAG合成的瓶頸,CTP濃度可提升至原來的2.3倍。
節點 2:從頭合成路徑輔助
調控磷脂酸磷酸酶(PAP)活性,抑制PA向甘油二酯(DG)的轉化,維持PA向CDP-DAG的代謝流,可使PE合成的前體供給增加12%;
發酵中期添加0.5~1g/L不飽和脂肪酸(如油酸),補充磷脂合成的脂肪酸鏈,減少細胞自身合成負擔,間接提升PE合成效率。
3. 目標產物磷脂酰絲氨酸轉化流調控:提升PSS酶促效率
節點1:PSS酶活性強化
異源表達來源于釀酒酵母或大腸桿菌的PSS基因(如spt14、pssA),并優化啟動子(如使用 tac 強啟動子),使PSS酶活提升3~5倍,磷脂酰絲氨酸轉化率從野生型的25%提升至60%以上;
維持發酵液pH6.5~7.0(PSS酶適宜pH),添加0.5mmol/L Mn²⁺,進一步激活PSS酶的底物結合能力。
節點2:L-絲氨酸濃度調控
分階段補加L-絲氨酸,發酵12h后開始補加,累計補加量8~12g/L,維持發酵液中L-絲氨酸濃度2~3g/L,通過質量作用定律推動PE向PS的轉化,減少可逆反應的代謝流回流。
4. 副產物代謝流調控:抑制無效消耗
節點1:乙酸積累抑制
采用“低溶氧分段控制”:發酵前期溶氧維持在30%~40%(促進細胞生長),中期降至20%~25%(抑制PDH旁路的乙酸生成),同時補加碳酸氫鈉維持pH6.5~7.0,可使乙酸積累量降低40%;
過表達乙酸激酶(AckA)與磷酸轉乙酰酶(Pta),促進乙酸的再利用,將乙酸轉化為乙酰輔酶A重新進入TCA循環。
節點2:PC合成支路阻斷
敲除磷脂酰乙醇胺N-甲基轉移酶(PEMT)基因,阻斷PE向PC的甲基化反應,使PE代謝流更多流向磷脂酰絲氨酸合成,其產量可提升10%~15%;
控制培養基中膽堿濃度<0.1g/L,避免膽堿誘導PC合成支路的激活。
5. 輔酶與能量代謝流調控:維持代謝平衡
發酵中期添加0.2~0.4mmol/L NAD⁺前體(如煙酰胺),強化NAD⁺/NADH循環,為CTP合成、脂肪酸合成等耗能反應提供輔酶支持;
控制發酵溫度:前期(0~12h)37℃(促進細胞生長),中期(12~48h)30~32℃(提升PSS 酶穩定性與活性),后期(48h后)28℃(減少產物降解),通過溫度調控平衡生長與合成的能量分配。
三、代謝流分析方法與調控效果評估
1. 代謝流分析技術手段
同位素標記法:采用¹³C-葡萄糖或¹³C-乙醇胺作為標記底物,通過GC-MS/MS檢測代謝中間產物(如丙酮酸、乙酰輔酶A、PE、PS)的同位素豐度,量化各路徑的代謝流分配比例;
代謝物組學分析:利用 HPLC-MS檢測胞內代謝物濃度(如CTP、L-絲氨酸、PE、PS),結合酶活測定(PSS、EtnK、PyrG等),定位代謝流瓶頸;
通量平衡分析(FBA):基于基因組尺度代謝網絡模型,模擬不同調控策略下的代謝流分布,預測至優調控靶點(如過表達PyrG、敲除PEMT)。
2. 調控效果核心評價指標
關鍵指標:磷脂酰絲氨酸的產量(目標>10g/L)、磷脂酰絲氨酸的轉化率(PE向PS的轉化效率>60%)、碳源轉化率(每克碳源生成PS的量>0.8g);
輔助指標:副產物含量(乙酸<2g/L、PC<1g/L)、細胞干重(>15g/L)、發酵周期(控制在72h內)。
本文來源于理星(天津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http://www.acendukes.com/

EN




